旅游动态 最新活动 八大游 大美通州 全景旅游 游记攻略 出行提示 多彩通州 文化通州
当前位置: > 游在通州 > 历史遗迹 >

宋庄曾设平津战役指挥部 三合院里的运筹帷幄

日期:2013-09-29 11:31 来源:未知 点击:
提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人们耳熟能详,个个名垂青史,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其中平津战役是最后一役。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打响了,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仅用了64天就夺得了绝对胜利。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使其精锐部队丧失殆尽,解放了京津地区。
  
  为了铭记这次伟大的战役,天津建有平津战役纪念馆。在馆内偌大的战地沙盘上,一条从唐山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赫然插着一面小红旗,上面写着:宋庄!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
  
  宋庄,曾悄悄操纵平津战役的硝烟和炮火。当年,强攻天津、围击新保安、解放张家口等几场重要战斗都是在这儿运筹指令,和平解放北平城的谈判代表也是从这里派出。平津战役历时64天创造了奇迹,小小的宋庄村就是指挥这场大决战的心脏,曾经的辉煌不言而喻。
  
  随着一页辉煌的逝去,又一页辉煌再次翻开。60多年后的今天,宋庄吹响了北漂画家的集结号,“中国宋庄”已成为艺术殿堂的品牌,声名海内外。






■指挥部·探访
  
  三合院内运筹
  
  决胜千里之外
  
  在宋庄镇宋庄村中街北侧、宋庄派出所旁边,并列着两个不起眼的三合院,院门被“铁将军”守着。院门匾额上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依稀可辨,透过铁栅栏门,可见院内杂草丛丛,正房有一处已经塌了,两侧厢房也十分破旧,东院内停着两辆电动自行车,西院院墙外则堆着七八个垃圾桶,一群流浪猫不时出没。
  
  两院大门之间立有一块标志碑,写着“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可眼前的破败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当年司令员就是在这里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的,一问得知,发生在这儿的革命故事一直在宋庄代代相传。
  
  《通州文物志》中记载,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是一王姓地主的庭院,建于民国初期。1948年1月2日,第四野战军司令林彪、政委罗荣桓与华北野战军司令聂荣臻等人组成的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就设于此院。目前,该院为公安分局派出所与刑警分队使用管理。
  
  宋庄村93岁的王殿清说,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是本家王殿林的院子,这两院外面原来还有一圈高大院墙,正中间有一个一丈多高的大门。里面两所三合院东西并列,各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三间,两院格局、形制、体量、装修和色调都一样。
  
  设计别出心裁
  
  城郊古建鲜有
  
  文物专家周良说,这两院的门楼比较特殊,其门楼顶式融合了箍头脊、歇山脊、庑殿脊三种古建传统脊式,这种顶式在北京城郊古代建筑中比较罕见。此外,两院正房天井都有一个过道门,使东西院相通,也与外院相通,内联外通,在形式上是一个整体,在实用上便于联系,还可以预防特殊情况发生,这种设计亦别出心裁,在城郊古建中不多见。
  
  ■指挥部·五里桥

 



和平解放北平协议
  
  原于通州村庄达成
  
  “不仅几场重要的战斗都在这儿发号施令,和平解放北平城的谈判代表也是由此派出,可以说宋庄对保护北京古都立下了不朽功勋。”宋庄村村长王振山说。
  
  说到和平解放北平,就不得不提五里桥。
  
  话说东北解放以后,据守张家口、北平、天津一线的国民党傅作义集团面临东北、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已成惊弓之鸟。平津战役打响后,解放军对傅作义集团进行分割包围,截断其西退、南撤的路,然后逐一歼灭被围困在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等地的敌人。天津解放后,傅作义北平守军25万人陷于绝境。
  
  当时为了保护北平这座文化古城,中央军委决定同傅作义谈判,争取和平接管北平。
  
  《北京革命史话》一书中的《和平谈判在通州五里桥》记载“温榆河南岸,有一个不足百户的村庄,村头的小河上,架着一座小桥,距离通州城五里路,故名五里桥。1949年初,在这个不出名的小村子里,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和平解放北平在这里达成了协议。经过近半个月的谈判,傅作义决心顺应人民的意志,率领北平守军25万人接受和平改编。
  
  直到北平和平解放后,人们才知道五里桥是和平谈判的会场。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一个多月后,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到北平。又过了6个多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
  
  平津战役的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创下了奇迹。平津战役使悠久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重回到人民手中,打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当年五里桥村
  
  今划归朝阳区
  
  五里桥?通州的版图上怎么找不到?面对人们的疑问,周良说,当年五里桥隶属于河北省通县,今天已经划归到朝阳区常营乡,依然叫五里桥。
  
  ■指挥部·记忆
  
  给解放军做鞋
  
  93岁的王殿清就住在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的后面,他还记得,自己28岁从城里回乡种田,正赶上家家户户都给解放军做军鞋。为了保证军鞋耐穿,鞋底很厚,将近3厘米,一般妇女根本扎不透。“也有个别力气大的妇女纳这种鞋底,但多是男人用夹板夹紧了纳鞋底。那时候国民党‘清乡’的隔三差五就来村里搜一通,不让老百姓支持解放军,所以军鞋都得偷着做,平时还得小心翼翼藏着,我记着为了躲避‘清乡’的,老乡们常躲到‘青纱帐’里纳鞋底。”王殿清记忆犹新。
  
  最早喝上自来水
  
  大概因为曾经的辉煌,宋庄村很早就建了一个十多米高的自来水塔,村民们无不引以为荣。“我们村1970年就喝上了自来水,那时候旁边的村还在喝井水。一直到80年代,全县才通自来水。听说我们村也是全市最早喝上自来水的村子。”69岁的王乃望自豪地说。
  
  60岁的村官王生也记着宋庄的辉煌,当时村里的粮食亩产也是全公社最多的,一方面是土壤肥沃,另一方面,大家干劲儿冲天,整天忙着“积肥”搞农业生产,连小推车的簸箕上都贴着“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粮食产量连连提高。“那时候也奇怪,附近的村亩产也就400斤左右,我们村亩产就能超过800斤了,生产队长还去人民大会堂参加过表彰大会呢!”
  
  粮食袋改装牲口槽

 



      69岁的王乃望和王殿林、王殿清都是同族,他家就挨着王殿林家,也有两个并列的三合院,即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的西侧。原来这四个三合院建造时一模一样,可惜在上世纪70年代,王乃望家的两个三合院被扒了。
  
  可是,王乃望听父亲说过,家里曾住过不少骑兵,一下子也带过来很多匹马,骑兵们一时没有找到喂马的牲口槽,苦于无处拌草料。于是,王乃望的父亲想了一个招儿,他找出一些装粮食的线口袋,裁成等分的三节,每节都恰好是一个牲口槽,密密实实的挺好用,当时帮解放军解决了大问题。
上一篇:三庙一塔 下一篇:走进潞城古城村寻访路县千年城墙遗迹